COPYRIGHT©廣州慧正云科技有限公司 www.hzeyun.com 粵ICP備1813696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201000
慧正資訊:2025年的涂料行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房地產高增長時代落幕,新樓盤銳減、成本壓力高企、低價競爭白熱化,讓整個行業陷入“增長焦慮”。在這樣的背景下,廣東瓦科新材料公司董事長劉明卻展現出罕見的清醒:“行業不是沒有機會,而是需要重新定義‘戰場’——從追逐增量的野蠻生長,轉向深耕存量的價值挖掘。”這位在涂料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企業家,以瓦科的實踐為樣本,揭示了中小企業在轉型深水區的生存邏輯。
行業之痛:從“爆發式擴張”到“結構性洗牌”
增量市場萎縮:房地產退潮后的行業震蕩
劉明坦言,過去十年涂料行業的高速增長,本質上是“房地產紅利”的延伸。全國樓盤遍地開花時,涂料企業只需“跑馬圈地”就能享受市場擴容,然而,隨著房地產進入存量時代,新開工面積同比下降20%,依賴新房配套的涂料市場首當其沖。
市場結構的劇變引發連鎖反應:中小企業面臨“雙重絞殺”——上游原材料價格波動,下游客戶壓價加劇,利潤空間被壓縮至5%以下;大企業雖憑借規模優勢“抗壓”,但增長乏力,部分頭部企業2024年營收增速回落至3%,遠低于行業峰值期的15%。
同質化內卷:當“價格戰”成為唯一武器
行業下行期,競爭從“增量爭奪”演變為“存量廝殺”。劉明觀察到,大量中小企業陷入“代工依賴”,以“10元拿貨、12元賣”的微薄差價維持生存,“他們沒有研發能力,只能跟風模仿,最后變成‘價格屠夫’,甚至用劣質產品擾亂市場。”這種惡性循環導致行業平均毛利率下降,連大企業也不得不“產能減半、裁員降本”求生存。
“洗牌是必然的。”劉明表示,“沒有技術積累、沒有差異化產品的企業,注定熬不過這千變萬化的市場。”
破局之道:在存量市場中挖掘“新增量”
舊改浪潮:從“賣產品”到“賣方案”的范式轉移
當新房市場退燒,劉明敏銳捕捉到存量改造的巨量需求:“中國城鎮存量住房超300億平方米,20年以上房齡的占比達40%,墻面脫落、涂料老化等問題集中爆發,這是一個比新房更大的‘隱性市場’。”更重要的是,政府政策正在加速舊改落地——從“百千萬工程”推動的村鎮風貌改造,到“百姓安工程”聚焦的城市危舊房翻新,全國每年釋放的舊改涂料需求已超200億元。
但舊改市場對企業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再是賣一桶墻面漆就能解決問題,而是需要提供‘從頂到地、從內到外’的整體解決方案。”瓦科從2021年起試水舊改,為全國各地村鎮提供“基層加固+藝術涂裝+外墻防水”的全鏈條服務,“客戶要的不是單一產品,而是‘省心、耐用、美觀’的整體效果,這倒逼企業從‘生產型’轉向‘服務型’。”
藝術涂料突圍:高端市場的“藍海密碼”
在存量競爭中,瓦科選擇用“差異化”撕開缺口——聚焦藝術涂料與仿石漆領域。劉明分析,當前藝術涂料市場規模約100億元,僅占建筑涂料總量的5%,但增速達20%,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消費升級讓消費者愿意為質感、個性化買單,比如我們的‘小羊皮’系列,憑借仿羊皮的細膩觸感和高端調性,提高其在存量市場復購率。”
藝術涂料的崛起,本質是“功能+美學”的價值重構。劉明指出,傳統涂料比拼“耐擦洗次數”,而藝術涂料比拼“空間美學解決方案”,“作為最早一批建立系統化人才培訓體系的涂料企業,瓦科的技術團隊曾為嘉寶莉、立邦等頭部品牌提供代工服務,積累了扎實的工藝底蘊。”瓦科研發團隊會根據客戶的裝修風格、光線條件定制配色方案,甚至引入微水泥、金屬漆等新材料,讓墻面成為空間設計的一部分。”
企業生存哲學:小而專的“反規模”競爭策略
拒絕“大船難掉頭”:在保守中尋找激進
面對行業內“要么擴張、要么轉型”的喧囂,劉明選擇了第三條路:“瓦科既不是‘大象’,也不想當‘快魚’,而是做‘精耕者’。”他認為,大企業轉型難在“組織慣性”——龐大的產能、復雜的渠道體系讓變革成本極高,而中小企業的優勢在于“靈活”。
瓦科的策略是“聚焦核心能力”:目前擁有四大生產基地,2025年首要任務便是推進工廠管理體系升級,堅持自有工廠生產,確保從研發到工藝的全流程可控;增大研發資源投入藝術涂料和舊改解決方案。“我們不追求規模第一,而是要在細分領域做到‘技術第一’。比如‘小羊皮’的耐黃變性能比同行領先,這就是我們的護城河。”
打造“第二名片”:從單品突破到品牌升維
在品牌建設上,劉明提出“雙輪驅動”:一方面鞏固瓦科在肌理壁膜的基礎盤,另一方面將“小羊皮”打造成高端藝術涂料的標桿品牌,成為瓦科的第二張名片。公正的供應鏈體系是行業健康發展的基石,唯有嚴格把控源頭,才能為市場提供高品質的產品。作為仿石漆行業標準的牽頭制定單位之一,劉明于4月27日出席“仿石漆標準工作推進會”,推動建立行業質量規范。
他透露,2025年瓦科計劃將“小羊皮”獨立運營,通過設計師渠道、高端展會等場景滲透,爭取占據華南地區高端藝術涂料專屬于瓦科的市場份額。
這種“單品突圍”策略背后,是對消費趨勢的深度洞察。劉明發現,90后、00后業主對“網紅質感”“進口替代”的需求強烈,“小羊皮”的成功證明,只要產品能解決“審美焦慮”和“品質擔憂”,消費者愿意為溢價買單。
行業未來:在分化中尋找共生邏輯
大企業與小企業的“生態共生”
面對行業洗牌,劉明提出“競合新思維”:“大企業應該做‘燈塔’,推動行業標準和市場教育;中小企業做‘小船’,在細分領域靈活切入。瓦科始終以開放心態緊跟行業標桿,我們堅信只有大企業把賽道拓寬、把標準做高,整個涂料行業才能真正往前推進。”他以瓦科與某頭部企業的合作為例:后者在全國布局供應鏈,瓦科則提供區域內的定制化服務,“我們不做競品,而是成為他們生態中的一環,這比單打獨斗更有效率。”
這種共生關系在政策紅利期尤為重要。例如,隨著外省高層建筑“禁貼瓷磚”政策落地,外墻涂料需求激增,大企業可憑借產能和資質承接大體量項目,中小企業則可聚焦局部市場的工藝創新,“比如我們研發的‘耐候性提升技術’,能讓外墻涂料壽命從10年延長至15年,這就是差異化價值。”
長期主義:穿越周期的核心法則
在采訪中,劉明反復強調“危機感”:“瓦科沒有一天覺得安全,我們每天都在問:我們靠什么活下去?”這種居安思危,讓瓦科在研發上保持持續投入——每年將15%的營收用于技術創新,遠高于行業平均5%的水平。
他認為,行業的下一個增長極在于“技術驅動的消費升級”:“當存量市場進入比拼‘內功’的階段,只有掌握核心技術、理解用戶痛點的企業,才能在洗牌后分得蛋糕。藝術涂料、舊改解決方案、功能性涂料,這些都是正在崛起的‘價值錨點’。”
劉明的思考,折射出涂料行業從“野蠻生長”到“價值生長”的蛻變。當增量時代落幕,真正的競爭才剛剛開始,對于中小涂料企業來說,這是一場關于“取舍”的智慧考驗:放棄盲目擴張,選擇深耕細作;放棄低價內卷,選擇價值創新;放棄單打獨斗,選擇生態共生。
在行業下行周期,瓦科的實踐證明:當潮水退去,留在灘涂上的,不是規模最大的企業,而是那些真正理解市場本質、堅守價值創造的“長期主義者”。正如劉明所言:“涂料行業不會消失,消失的只是那些不愿改變的企業。只要我們能在存量中找到新的價值增量,春天就永遠不會太遠。”
慧樂居歡迎您關注中國家居產業,與我們一起共同討論產業話題。
投稿報料及媒體合作
E-mail:luning@ibuyche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