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廣州慧正云科技有限公司 www.hzeyun.com 粵ICP備1813696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201000
編者按:石化行業在經濟社會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油品之外,各種烴類衍生產品,已經與人們的生活生產密不可分。當下,應如何看待石化行業產能過剩的壓力?面對經濟“新常態”,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產業的石化行業應采取什么策略?本刊日前采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原總工程師曹湘洪。他認為,必須要認清形勢,科學規劃我國石化產業的未來發展路徑,不能盲目和沖動,相關企業應客觀理性看待未來,提前布局綠色低碳轉型戰略。
峰值來臨過剩嚴重
《能源評論》:本輪國際油價創紀錄的逾2年下跌,與我國經濟“新常態”的疊加,對石化行業發展產生哪些影響?
曹湘洪: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每一個國家的能源及重化工業產品的消費都會先后經歷消費強度(單位GDP消費量)、人均消費和消費總量三個高峰。
石化行業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國民經濟進入新常態,石化產品消費增速趨緩,煉油石化工業也將步入新的階段,就市場消費趨勢看,行業發展的峰值即將來臨。有關研究預測認為,2027年我國石油消費將達到6.8億~7.0億噸/年左右的峰值,2027年前年均消費增速2.3%。石化產品方面,預計到2020年消費增速在5%左右,2020年以后會進一步降低到4%以下。
《能源評論》:這是否意味著,所有的油品類型都將在2027年達到峰值?
曹湘洪:每種油品的情況不盡相同。
柴油消費方面,受商用車保有量達到飽和以及替代影響,預計柴油將在2017年前后達到1.75億噸左右的峰值,未來增長空間取決于柴油轎車的發展。但是由于我國的空氣質量狀況,經濟性比汽油車好的柴油轎車很難得到發展。
汽油消費方面,2030年之前我國乘用車保有量雖然還會增長,但由于燃油經濟性的提高、行駛里程的縮短、電動和氫能等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以及替代燃料影響,汽油消費增速會逐漸放緩。預計汽油需求將在2025年前后達到1.7億噸左右的峰值。
煤油消費方面,2030年前煤油將保持增長。綜合考慮鐵路、水運等貨運需求,預測2020年的煤油消費量為3600萬~3700萬噸,2030年為5700萬~5800萬噸,不會出現峰值。
《能源評論》:我國煉油及石化工業大而不強、生產能力過剩,裝置利用效率不高問題表現突出。目前石化行業總體過剩情況如何?
曹湘洪:2015年,我國煉油能力已經達到7.74億噸,煉廠的平均開工只有68.5%,比國際水平低14.8%,產能過剩已經高達2億噸。根據石化聯合會按目前的建設規劃統計,“十三五”末我國煉油能力可能達到9.6億噸,實際只需要7.2億噸左右。
《能源評論》:在過剩的大前提下,具體情況是否不盡相同?未來能否得以緩解?
曹湘洪:目前的情況是,先進生產能力和落后生產能力并存,階段性過剩、結構性過剩和長期過剩并存。就產品而言,只有聚乙烯、聚丙烯等少數合成材料還有增長的空間。
從未來看,預測2020年我國原油消費6.12億噸左右,利用率按85%計算,需要的煉油能力為7.2億噸左右,無需新增煉油能力,同時淘汰合計3600萬噸/年的小煉油,仍可滿足需求。
不能沖動激動就行動
《能源評論》:“十三五”期間,我國煉油產能退出的目標為10%~15%。您認為這一數字對于石化產業轉型升級的價值和意義?
曹湘洪:我國現有煉油能力中有一部分技術落后的小煉油,2013年年底200萬噸/年以下的小煉油廠115家,總能力近4000萬噸/年,平均規模僅39萬噸/年。落后的產能當然得淘汰,“十三五”期間,我國煉油行業的一項十分艱難的工作是去過剩產能,淘汰落后煉油能力。要努力做到“十三五”前期不安排新建煉油項目,對符合需求的大煉油項目2018年開始啟動,到2020年及以后逐步形成生產能力。
《能源評論》:但另一方面,還有很多試圖進入這一領域的企業,這部分盲目投資的沖動目前主要來自哪里?
曹湘洪:目前社會上發展煉油石化項目的沖動依然存在,三大油公司對新增煉油能力十分謹慎,把重點放在已有煉油廠的提質升級。但一些民營企業依然認為發展大煉油配套大石化是獲取高額利潤的好項目,在當地政府的鼓動、銀行的推動下,已經開始盲目行動。
《能源評論》:對于想進入這一領域的民營企業,您有何建議?
曹湘洪:現在有一些民營企業,覺得煉油石化行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還有發展的沖動,需要提醒的是,民營企業要冷靜分析未來前景,理性規劃發展路徑,不能盲目建設,否則,明天的煉油石化工業,就會成為今天的鋼鐵行業,實際上有的石化產品能力過剩的嚴重情況已和鋼鐵行業一樣。有家從事塑料加工的大型民營企業,曾經在國內甚至亞洲都有影響力,由于國內同類加工能力迅速擴張,能力過剩,惡性競爭,企業嚴重虧損,加上負債過重,最后無法償還大量貸款,企業維持不下去,只能把資產拍賣變現,黯然退出這個行業。用這個企業老板的話講就是,“政府鼓動,銀行推動,我就激動,激動以后就行動,行動的結果我破產了。”因此,民營企業應改變過去油品及石化產品短缺時形成的慣性思維,要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更加理性,切忌盲目,盡早布局產業轉型升級。
《能源評論》:這是否也是由于最近放開了原油進口權和使用權,他們就開始沖動了?
曹湘洪:目前已有多家地煉企業獲得了原油進口權,還有更多的地煉企業和民營煉化企業在全力爭取進口權資質。但這些企業要明白,放開進口權,決不意味著就可以大搞煉油,畢竟,市場不需要那么多煉油能力,一個地方搞了上億噸煉油能力,產品市場在哪里?油品賣給誰去?
《能源評論》:從制度和政府層面,如何才能避免這種投資沖動與產能過剩?
曹湘洪:這就需要理性規劃,合理布局大型煉油項目的建設。考慮物流成本和能耗,要充分發揮已形成固定資產(包括煉廠和原油管線,成品油管線等資產)的作用。從區域來看,要把不能滿足周邊地區需求的內陸煉油廠的適時擴能改造放在優先位置。沒有煉油能力又缺少成品油供應的內陸省市,按管輸路徑最短原則安排沿海地區適時擴大煉油能力,其中老廠擴能放在優先位置。
對地方政府而言,在國務院下放煉油項目審批權后,要慎用審批權,切忌不考慮本省供需關系的實際,濫用權力進一步制造過剩煉油能力,國家要建立濫用煉油能力審批權的責任追究制度。政府部門要遵循市場規律,不鼓動發展超出本地需求的大煉油石化項目,商業銀行要強化資金風險意識,不推動發展超出實際需求的煉油石化項目,企業要在深入進行國內外市場分析和可行性研究后,理性規劃煉油石化項目。
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
《能源評論》:除成品油外,乙烯、芳烴作為重要的化工原料,在經濟社會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當下,卻面臨被妖魔化的挑戰,您如何看待石化行業面臨的環保壓力?
曹湘洪:環境污染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最突出的矛盾,環境治理任務艱巨。國家及地方政府對煉油石化行業污染物排放十分關注,已經出臺嚴格的污染物排放標準,如一些地方已規定,煉油石化企業的燃煤、石油焦鍋爐的NOx、SO2及煙塵排放要求達到天然氣鍋爐的排放標準。煉油石化企業堅持源頭治理與末端處理結合,優化流程優化工藝,積極采用新技術,加強節能環保安全技術改造,可以打造成安全可靠、綠色環保的企業,與周邊民眾和諧共處。此外,油品清潔化的標準也不斷提高。2017年1月1日全國汽柴油將執行與歐Ⅴ標準相當的國Ⅴ標準。目前,國Ⅵ汽柴油標準正在制定中,2019年將在全國實施。2020年前我國將成為世界上油品標準最嚴的國家之一。
《能源評論》:閔恩澤院士曾提出綠色化學的發展方向,您認為,石化行業如何才能實現低碳路徑下的可持續發展?
曹湘洪:煉油石化工業必須走綠色低碳道路。煉油石化裝備由高能耗材料科學合理堆積而成,能力過剩是能源資源的最大浪費。綠色低碳發展,首先就是理性發展,不制造大量的過剩生產能力,同時要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這是當前最重要的措施。
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石化行業還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努力實現原料的生物質替代,重視發展燃料乙醇、生物航煤、生物燃氣、生物化學品和生物材料;二是不斷推進生產過程的綠色化和低碳化,包括積極采用綠色工藝和先進的三廢處理技術減少生產過程的SO2、NOx、VOC、COD和固體廢棄物等的排放,同時積極采用節能技術,減少能源消耗;三是不斷提升產品質量的環境友好水平,為社會提供的汽煤柴油產品要全面達到發達國家的標準;四是積極開展廢催化劑、廢合成材料、廢潤滑油等廢棄物的回收利用,變廢物為資源;五是在CCUS(二氧化碳捕集與利用)取得技術與經濟的突破后,及時實施CO2捕集儲存和資源化利用項目。
《能源評論》:原料多元化也是未來發展的方向,目前國家主管部門在醞釀《促進生物天然氣產業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您認為,在發展生物基替代燃料應制定什么樣的目標?
曹湘洪:發展生物基能源,應首先要以消除陳化糧和被砷、鎘、汞等污染的其他問題糧食為目的。合理擴大第一代糧食法燃料乙醇生產能力,根據有關統計數據,問題糧食可以生產燃料乙醇約500萬噸/年,同時要積極開發農林廢棄物做原料的第二代燃料乙醇生產技術。為了迅速提升我國第二代燃料乙醇生產的裝備水平和技術水平,可在自主開發的同時安排引進國外技術與裝置建設第二代燃料乙醇裝置,爭取到2025年我國燃料乙醇總能力能夠支持全國使用E10汽油。 還要依托現有煉油裝置,采用國內技術,以餐飲廢油和棉籽油為原料建設10萬噸/年規模以上的生物航煤裝置,爭取在2020年前實現國內熱線航班的飛機使用生物航煤,到2025年,生物航煤的使用量占航煤總消費量的5%以上。
城市垃圾 中含有大量可降解物質,要加強技術開發 ,爭取2020年前形成支持建設利用城市垃圾生產生物甲烷的大型裝置的成套技術與裝備。2020年后在全國大力推廣城市有機垃圾生產生物甲烷技術,2025年生產生物甲烷成為處理城鎮有機垃圾的主要技術措施。
《能源評論》:煤炭行業的轉型瞄準了從燃料到原料的方向。也有人認為,煤化工對我國實施石油替代攻略、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您如何看待這一轉型的意義?
曹湘洪:煤炭轉型壓力很大可以理解,但要考慮新能源汽車技術進步和發展后可能帶來的世界石油消費下降,石油資源充足,對煤制油和煤化工可能帶來的沖擊和影響,還要綜合考慮煤化工的成本和碳排放比較高、耗水以及環境影響問題。比如,煤基運輸燃料生產到使用全過程的二氧化碳排放是汽柴油排放量的2.59~2.89倍,同時,煤基運輸燃料水耗高,生產過程也必然產生三廢排放,會對本已脆弱的生態環境產生不良影響。
此外, 對石油化工產品或是階段性過剩 ,或是永久過剩,或是結構性過剩的情況要深入分析。 總之要科學慎重規劃煤制油、煤制乙烯、丙烯、乙二醇等現代煤化工項目,建設現代煤化工項目要堅持有環境容量、有煤炭和水資源保證、產品有市場競爭力的原則,一定要克服發展的盲目性。一個地區布置多個煤化工項目和產業園的情況必須防止。
《能源評論》:精細化學品和功能化高分子材料的數量遠遠小于通用石化產品,但對企業意義重大,您認為應如何謀劃高端產品?
曹湘洪:這些高端產品技術含量高、附加價值高,但市場消費量不大,打個比方,通用產品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大米白面,精細化學品、高分子材料就是食鹽或味精,要堅持差異化發展,避免同質化,每個企業要選準產品方向,搞好創新開發,持續改進提高,生產高質量的精品。我認為下面產品可以作為選擇的方向:汽車及飛機輕量化大型建筑物損傷修復用碳纖維復合材料,建筑物節能用無毒阻燃高分子材料,OLED、太陽能電池、儲能電池、燃料電池等新能源用功能化學品及合成材料,海洋工程及裝備、船舶防腐用環境友好新涂料,海水及苦咸水淡化、污水深度處理、工業氣體分離、有機排放氣回收用膜材料,制造綠色輪胎用新合成橡膠及助劑、耐高溫煙氣除塵、人身防護、綠色輪胎骨架用特種功能化合成纖維,油氣田地層壓裂、油氣開采用各種高性能助劑,石油化工催化劑與助劑,生產新材料使用的各種功能化學品等。
文章來源于《能源評論》雜志
慧樂居歡迎您關注中國家居產業,與我們一起共同討論產業話題。
投稿報料及媒體合作
E-mail:luning@ibuyche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