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廣州慧正云科技有限公司 www.hzeyun.com 粵ICP備1813696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201000
近日有外媒報道稱,法國已經通過立法,宣布2020年徹底禁止使用塑料餐具,如塑膠盤子、塑料杯、塑料刀叉和塑料勺,成為全球首個禁止使用塑料餐具國家。
對于類似的“禁塑令”、“限塑令”,我們并不陌生。早在2008年6月,我國就已施行“限塑令”。不過讓人遺憾的是,記者連日走訪眾多集貿市場、路邊店鋪發現,推行8年的“限塑令”如同一紙空文,即使在有償使用落實最好的超市內,“限塑令”變“賣塑令”的想法仍存在于不少消費者的意識中。
多數消費者購物仍依賴塑料袋
2008年6月,我國正式施行“限塑令”,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要求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連日來,記者在多家大型超市走訪發現,當年“限塑令”出臺時塑料袋曾驟降六七成使用量的情況已不復存在,多數市民在結賬時或自備或現場購買超市提供的塑料袋。
在銀座超市和諧廣場店駐足的30分鐘內,超過九成顧客選擇在結賬時用塑料袋盛裝所購物品。記者隨機采訪的30人中,超八成顧客表示寧愿多花一點錢也不愿棄用塑料袋。
“塑料袋需求量大,主要不是因為免費或者便宜,而是方便。如果討論環保問題,那現在這種花錢買的塑料袋就環保嗎?”一名市民表示,“限塑令”剛出臺的時候,他也使用過布袋等環保袋,可是面對環保袋需要經常反復清洗的“麻煩”,最后還是放棄了這個替代辦法。
據了解,事實上很多市民對推行8年的“限塑令”出臺目的理解不一,甚至有些市民將其理解為“付費使用”。因此,面對環保袋的“麻煩”,很多人都選擇使用“少付費”即可得到方便的塑料袋。
不達標塑料制品大有市場
記者在多家集貿市場了解到,很多零售商提供的塑料袋并不達標,超薄塑料袋幾乎成為集貿市場商家的“標配”。“蕓豆5塊,絲瓜8毛,西紅柿3塊。”一名攤主麻利地扯下3個超薄塑料袋,幫顧客把菜裝好。12日,記者在八里橋集貿市場看到,隨著攤主的叫賣聲,這類超薄塑料袋源源不斷地分到一個個買菜市民的手中。
“在菜場絕對不可能賣塑料袋。買菜一買就是六七樣,青椒、土豆可以裝到一個袋子里,蔬菜總要分開裝。超市那種最小的袋子1個1毛,5個就要5毛,顧客哪肯再掏錢?”旁邊攤主插話說:“超市不還價,我們賣菜3毛、5毛的零頭都抹掉,哪好叫顧客再掏錢買袋子?”
不僅一些零售場所提供的塑料制品不達標,進口塑料制品也并非百分之百的安全。長期以來,“進口商品款式新穎、色彩艷麗、質量又好”的思想存在于不少消費者的腦海中,因此他們對進口塑料制品的安全性有著強烈的信任感,可事實絕非如此。2015年10月,杭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銷毀了480件來自日本的不合格塑料勺子。這批被銷毀的塑料勺子每套4件,含紅、黃、藍、綠4種顏色和款式,每款脫色試驗(浸泡液)均呈陽性,脫色情況嚴重,對消費者特別是兒童的健康存在嚴重的潛在風險。
只有多方合力才能令行禁止
有統計顯示,全球每年塑料總消費量4億噸,其中中國消費達6000萬噸以上。一名塑料袋銷售人員透露,“限塑令”效果并不是特別明顯,如今超薄袋子做得少了,但還是有不小需求。他表示,菜場用的袋子符合國標的很少,裝豆漿、饅頭的塑料袋最薄,1分多錢一個,幾萬個起做,“要從源頭遏制白色污染,關鍵還需要有合適的替代品。”
有環保專業人士認為,國內“限塑令”出臺8年成效甚微,除了歸于法令執行無力、違規生產廠家猖獗等原因外,替代品環保購物袋價格太高、使用不便等因素也影響了“限塑令”效果。“但是,‘限塑令’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價格杠桿提高大眾環保意識,保護環境。所以不能聽任‘限塑令’成為一紙空文。政府除了要做好相關宣傳引導外,還應嚴格控制生產環節,打擊違規生產超薄塑料袋黑作坊,嚴格監控批發、零售、消費等環節。只有多方合力,才能令行禁止。”
慧樂居歡迎您關注中國家居產業,與我們一起共同討論產業話題。
投稿報料及媒體合作
E-mail:luning@ibuyche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