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廣州慧正云科技有限公司 www.hzeyun.com 粵ICP備1813696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201000
慧正資訊:
近期,科思創聯合 30 位建筑行業專家
舉辦“實現凈零隱含碳之路”研討會
重點討論了建筑設計、建造及
運營方式的更可持續方案
為邁向凈零隱含碳探索先行
力圖在 2030 年實現建筑可持續發展!
科思創聯合建筑行業專家
為建筑隱含碳困境探索破局之法
目前,建筑碳排放量已占全球總碳排放量的 39%。超過四分之一的碳排放隱含在原材料和建設過程本身。與此同時,隱含碳在總碳足跡中的占比正在上升。這一趨勢在歐洲的“翻新浪潮”中尤為明顯,預計 2050 年,97% 的建筑存量需要翻新才能達到碳減排目標。到 2050 年,包括建筑材料在內的隱含碳將占新建設和翻新生命周期排放足跡的 50%。這可能會消耗掉很大一部分的剩余碳預算。
為設想如何解決這一前期碳困境,科思創與 30 名建筑師、規劃師和建筑專家在研討會上進行了一項思維實驗。在此期間,Eigenland® 顧問主持了一系列生動的互動環節,助力確定減少建筑行業碳足跡的下一步行動方案。
研討會由 Eigenland® 顧問主持
為獲得全方位觀點,研討會從以下四個不同的角度考察了這一問題:
隱含碳
在建筑的整個生命周期中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前期碳[1]
減少建筑材料生產及使用階段前建設過程的碳排放量
使用階段的隱含碳
減少建筑物使用壽命期間儲存的二氧化碳
生命周期結束時的碳
減少建筑材料解構和重用產生的碳排放量
在研討會上,各專業人士以不同視角提出了一系列關于 2030 年建筑行業現狀的論述,與會者可用五分色碼量表來直觀評價是否認同這些觀點。在此基礎上,我們為 2030 年目標制定了一個現實方案,并確定接下來應對碳排放挑戰的下一步行動方案的優先順序。研討會還討論了科思創用于硬質 PU/PIR 泡沫保溫隔熱材料的氣候中性[2] MDI 原材料在低碳轉型中所發揮的作用。
在討論中,與會者設想了 2030 年的前景
并對下一步進行規劃
隨著運營效率的提高,建筑行業的關注重點將會轉移到建筑本身所含的碳足跡上。在隱含碳主題會議上,與會者一致認為數字模型將在定義所用材料的二氧化碳足跡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并且能夠簡化低碳材料的選擇流程。同時,低碳技術和材料也將成為投資決策中更積極的考慮因素。
建筑行業在根據循環原則進行規劃和建造方面以及在建筑設計中采用生命周期評估 (LCA) 方法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到 2050 年實現凈零隱含碳符合巴黎協定關于將氣溫上升限制在 1.5℃ 的目標。
研討會就當前的目標實現進度進行了討論,并以事實為基礎推想可行性更高的改善措施與規劃方案:建立廢物和材料循環機制,在建筑拆除開始前重新利用原材料,甚至維護現有建筑的一部分,都是實現凈零目標的有效實踐做法。整合風能或太陽能等當地可用的可持續能源也將有助于實現凈零碳足跡。
在研討會上,與會者看到了一些到 2030 年可持續性增長的積極指標。建筑行業已經開始努力地尋找碳足跡材料——無論是有機材料還是基于回收的材料。同樣,建筑二氧化碳分類系統將引領新的設計理念。
到 2030 年,建筑行業可能仍會缺少詳盡、可廣泛獲取且相互關聯的材料、材料特性和碳足跡數據庫,填補這一空白至關重要。并且,建筑材料數據庫和建筑信息建模 (BIM) 系統應采用人工智能 (AI) 來分析更優的材料組合并優化建造期間的碳排放規劃。這些數據庫還需要能夠反映材料以及建筑風格的地區差異,并鼓勵采用能夠最大限度降低環境影響的建筑方法。
總體而言,突破隱含碳困境面臨的挑戰,是實現思維模式的轉變:即將“前期碳”納入整體生命周期哲學。在設計和建造階段所做的決定將對建筑物整個生命周期的碳足跡產生連鎖反應。
對于新建及翻新建筑的業主和運營商,行業通常會優先適應客戶的需求,這意味著需要在運營和維護階段實現最低的運行成本和碳足跡。
供暖技術、建筑保溫隔熱和整體能效方面的最新進展已成功減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提高了使用階段的可持續性。與會者預計,到 2030 年,通過增加模塊化、可拆卸和可回收建筑組件的使用、復用等改進方法,建筑行業將能夠減少隱含碳排放量。
對于使用階段的碳排放量,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增加循環性和節約資源以獲得最大的短期收益。
建立處理建筑廢物回收的物流系統,以進一步利用建筑構造材料。
引入資源認證,以提高材料透明度,實現更有效、更詳細的環境產品申報 (EPD)。
制定能效激勵措施,以數字方式獲取并讀取能耗,實現更可持續的使用階段。
將更多可再生能源直接整合到建筑構件中,從而在短期內降低對環境的影響。
建筑物生命周期結束階段為碳足跡提供了巨大的潛力。與會者指出,建筑行業已做過許多關于建筑拆除循環解決方案的實驗和測試。舊材料的現場回收已在某些領域,特別是在道路建設中成功推行,其中回收較多的是金屬材料。此外,建筑部件的交換使用也已經成功實現。
然而,在建筑壽命結束時的可持續案例均為個例,而并非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規則。拆除、拆毀或新建通常優先于建筑材料的回收與復用。因此,我們迫切需要轉向以下思維模式:更多地回收并復用材料、共享低碳建筑的基礎知識并將建筑的拆卸與回收過程融入建筑設計等。此外,建筑材料、二氧化碳稅和拆除許可證的引入也可激勵低碳建筑拆除實踐。
生命周期結束解決方案的要旨在于預先構建更簡單、更靈活的實施計劃,并將拆除作為原始計劃的一部分。在這一階段,可根據類型對預制建筑模塊進行拆除和材料分離,優先調整建筑及規劃以適應氣候保護措施,同時在各地區簡化并標準化這些規則。
Desmodur® CQ MS 氣候中性 MDI
為低隱含碳 PUR/PIR 保溫隔熱材料助力
建筑專家正在積極尋找可立即應用于使用壽命的可持續解決方案。因此,在研討會期間,科思創發布了 PU 硬質泡沫產品的短期和長期循環經濟計劃。
目前,科思創的氣候中性循環生物質 Desmodur® CQ MS MDI 已應用于低隱含碳 PUR/PIR 保溫隔熱材料,并且含有來源于循環生物質[3] 廢物的成分。該成分由 ISCC PLUS 認證的質量平衡方法獲得。
根據從搖籃到大門的生命周期分析,經認證的循環 MDI 意味著與常規 Desmodur® MDI 相比,碳排放量減少了 100%[4]。這些更可持續的 PUR/PIR 材料具有同樣高效的保溫隔熱效果,但對環境的影響更小,且已上市銷售。
可再生生物質循環成分與保溫隔熱材料中的減少隱含碳共同為行業可持續性目標提供了支持,包括世界綠色建筑委員(WGBC)全生命周期碳愿景。與此同時,更可持續的聚氨酯泡沫的長期計劃包括對生物質苯胺可再生原材料和硬質泡沫的化學回收。
科思創的“實現凈零隱含碳之路”的研討會促成了一場關于提高建筑行業可持續性的下一步行動方案的激烈討論。上述類似計劃以及我們為創造更可持續材料所作出的努力完全符合我們到 2035 年實現運營氣候中和的企業目標[5]。
解決方案關鍵優勢
低隱含碳 :Desmodur® CQ MS 實現了具有低碳足跡的可持續 PU 保溫隔熱材料。
可再生成分 :生物質循環成分是通過 ISCC PLUS 質量平衡方法獲得
高性能 :氣候中和 MDI 具有聚氨酯的保溫隔熱性能。
資源節約 :PUR/PIR 保溫隔熱材料所節約的能源是制造所耗的 100 倍。
堅固耐用 :硬質泡沫的維護成本低,并且耐候、耐化學藥品和耐紫外線。
“實現凈零隱含碳之路”研討會的召開
主要是以規劃全周期可持續行動方案
提高建筑行業的可持續性
科思創為實現全面循環的愿景
致力于到 2035 年實現氣候中性[5]
為此,我們將不斷努力、創新研發可持續材料
為建筑行業的循環經濟之路添磚加瓦!
[1]“前期碳”是指原材料采購、加工以及實際施工過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2] 全球暖化潛勢(搖籃到工廠大門)基于德國萊茵(TüV)認證的 ISO 14040:2006/ISO 14044:2006 環境管理的生命周期評估方法;所輸入的數據包括行業平均值以及科思創通過質量平衡法使用生物循環原料的具體數據。
[3]“循環生物質”一詞是指源自農業、林業和相關行業的生物廢物和殘余物,如使用過的食用油。
[4]數據根據 ISO 14040:2006 和 ISO 14044:2006,基于 TüV 認證的生命周期評估 (LCA) 方法得出
[5]這一目標涵蓋了我們自身的活動(范圍 1 排放)以及我們從供應商處采購的材料和能源(范圍 2 排放)。該目標使我們與巴黎氣候協議保持一致,即到 2030年,我們擬將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60%。
慧樂居歡迎您關注中國家居產業,與我們一起共同討論產業話題。
投稿報料及媒體合作
E-mail:luning@ibuyche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