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廣州慧正云科技有限公司 www.hzeyun.com 粵ICP備1813696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201000
慧正資訊:8月25日,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簡稱有限天津)某油田注熱水復合驅試驗區已注熱36天,目前注入水溫度100℃,累計注水量4.8萬立方米。
該項目是我國海上首個稠油水驅轉熱水驅試驗項目,在不動生產管柱的條件下,稠油常規水驅后轉注熱水驅開發,是渤海油田正在探索的一項在生產稠油油田熱采提效新技術。該項目的成功實施,為渤海油田稠油規模化、低成本熱采技術攻關按下快進鍵,有望為渤海數億噸地層黏度300毫帕/秒左右的稠油提供新的提高采收率方式。
精心設計開海上先例
渤海石油研究院科研人員通過大量調研發現,對于地層黏度300毫帕/秒左右的稠油油田,若初期采用冷采開發,單井日產量可達50噸左右,但油田進入開發中后期后,地層原油黏度大成為制約油田采收率提高的關鍵問題。
如何找到這類稠油熱采提效的發力點?科研人員對流體性質、剩余油分布、注采井網等關鍵內容逐一摸排,希望找到破解難題的蛛絲馬跡。
渤海石油研究院采油所技術人員在項目現場測量熱水驅注熱水井下配注工具尺寸
“溫度從60℃升至110℃,300毫帕/秒的稠油會變為50毫帕/秒的稀油。”科研人員從油田的黏溫數據中找到突破口。
“注熱水給稠油升溫,能大幅降低其黏度,打造一條原油流動快車道。”開發室資深油藏工程師劉東說。項目組立刻設計了一系列室內實驗進行驗證,結果表明,300毫帕/秒稠油常規水驅后轉熱水驅提效這條路,可行!
有了實驗數據的支持,科研人員對熱水驅的溫度、井網、注采比等關鍵參數進行了比選、論證,并結合礦場注采連通性、剩余油分布等規律,提出了“少改動,多增油”的3注11采井組稠油水驅后轉熱水驅先導試驗區方案。
敢啃“硬骨頭” 實現正效益
面對渤海首個熱水驅項目,注熱設備、井筒管柱作為注熱的“咽喉要道”,如何能既保障注熱效果,實現注好熱,又在井筒完整性的基礎上,實現分層注熱,是采油工藝的首要難題。
面對這個難啃的“硬骨頭”,渤海石油研究院采油工藝研究所科研人員緊盯安全注熱、有效注熱的目標,持續攻關研究,創新形成了一套熱水驅高效注熱井筒工藝管柱,為熱水驅安全、高效、分層注熱增添了有力保障。
有了井筒管柱,為實現熱水驅地面工藝,科研和生產一線聯合攻關,多次前往遼河、勝利等陸地油田實地調研,開展多方案比選、反復推敲,創新性地將平臺裝備優化升級作為注熱資源,在滿足注熱參數要求的同時,大幅降低了投資成本,終于實現了熱水驅試驗區正向經濟效益。
渤海石油研究院采油所技術人員在項目現場開展渤海熱水驅首口注熱水井更換注熱管柱作業
爭分奪秒搶進度 試驗區提前注熱
項目啟動以來,渤海石油研究院、遼東作業公司和工程技術作業中心組建聯合項目組,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和團隊優勢,及時解決現場施工作業期間的問題。
整體施工項目自4月26日啟動,歷時83天,按時保質保量實現了新增系統投運。7月20日,該熱水驅先導性試驗項目順利啟爐升溫,較計劃奮斗目標提前12天實現注熱。項目組及時跟蹤、優化熱水驅試驗效果,持續做好注水提溫和生產流程維護。目前,熱水驅試驗項目整體流程運行穩定,工況良好。
未來,科研一線和生產一線將繼續深入合作,不斷開拓創新,走出一條渤海稠油熱采的特色之路。
慧樂居歡迎您關注中國家居產業,與我們一起共同討論產業話題。
投稿報料及媒體合作
E-mail:luning@ibuyche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