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廣州慧正云科技有限公司 www.hzeyun.com 粵ICP備1813696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201000
慧正資訊:領教工坊聯合上海虹橋商務區管委會和閔行區人民政府舉辦“中國商業教頭&百億企業家峰會”,邀請近100位中國頂尖商業教頭和百億級民營企業家,相聚大虹橋,高峰對話。
峰會現場,多位行業大咖精心準備,分享著國內企業的成功經驗,干貨滿滿!其中,中化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寧高寧在現場帶來了《中國企業下一程》為題的精彩演講。
去縣城待著也是國際化競爭
國與國之間的政治、經濟對抗與競爭,讓所有政府都在想,國家應該怎么做、外貿該怎么做、外資該怎么做、外交該怎么做。但實際上,最終全落在企業競爭上,沒有離開企業的所謂的外貿關系、外資關系、外交關系。
經過這么多年發展后,中國企業幾乎沒有意識到,一夜之間,每個企業都變成了國際化企業。《中國企業下一程》這個題目出起來容易,但是答起來是沒有答案的。我只能把中國企業未來的國際化競爭問題,以自己的體會,簡單說一說。
突然之間所有企業來到了中國競爭,不需要去國外投資,不需要去國外做外貿,什么都不需要。你在上海待著,去縣城里待著,都是國際化競爭。
我參加過一個會議,這個會專門講外資。他們講,2020年美國所接受的外國直接投資下降了約40%以上,到1300多億美元;流入中國的外資則有1600多億美元,超過美國。
多年以來,美國接受外資都是比中國多的,突然之間,中國變成了世界第一。
當時他們問我為什么?我說我不講為什么,只舉一個例子就知道了——上海的特斯拉。當年特斯拉進來的時候,它在上海市得到了非常大的支持,一片綠燈,全球最快的特斯拉工廠就建起來了。
這就是中國對所謂外資和外企的態度。中國人心大,中國人地大,中國人不在乎你來競爭。外資來了,中國企業面臨的行業競爭就來了。
當時法國貿易部長也在,我問,如果在法國的話你們會怎么做?他說首先要評估一下這個企業進來以后,對法國企業的影響。
現在中國很多企業正在受到外資的競爭。在汽車市場,下游的電池、電機、電控、輪胎、玻璃等所有材料都帶來競爭。
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供應的輪胎、油漆、高性能塑料也遭遇競爭,但同時也能感受到進步。比如,不光輪胎要做得好,輪胎要帶傳感器,還要收集地面的數據,并把數據送到汽車智能計算功能里,調整汽車駕駛和對地面反應的速度和力度。
現在看起來,再往前走,幾乎所有行業都在長尾整合,企業個數在變少,慢慢形成幾個大對手以后,基本上中國企業面對的行業競爭對手都是外資企業。
現在世界形勢發生了大的變化,可以看出來,一切都在過程中。
全球化思維要跟上
我說的第一點是外資企業到了中國。
第二,中國企業到了國外,有很多并購就出去了。這是個很長的話題,就不說了。
第三,中國很多隱形企業看起來不是外資,但實際上也是外資。比如,幾乎互聯網所有的大股東都是外資。所以大家都在“大融合”的趨勢下生存,特別是企業。
在這種環境下企業自身怎么做?說一點自己的體會。
現在企業變成全球性企業,這個變化不是緩慢的過程,不是逐步培養的過程,而幾乎是突然的過程。因此,我們的思維很難跟上。
過去的思維是中國企業、中國市場,最多是出口、引進外資、引進設備。但現在不同了,現在產業鏈思維完全改變。
以前的產業鏈是,一開始中國提供相對低端的產品,國外帶技術,中國有市場。
現在變化非常快。比如,中化集團收購了國外先正達以后,最看重的不是市場,而是研發,因為中國的化學家非常好。
再比如說協同。上下游協同,國內國外協同,因為協同帶來的產業鏈上下游價值提升,中化在公司內都會設立“協同獎”。
為什么中國的豬肉價格貴了?那就是養豬的少,飼料貴了。
為什么中國的飼料貴了?因為大豆貴了、玉米貴了。
為什么大豆玉米貴了?因為糖貴了。
為什么糖貴了?因為石油貴了。
石油貴了,影響到了豬肉。
目前全球糖和燃料乙醇、石油是完全連在一起的,價格完全聯動。產業鏈全連在一起,這是全球化以后面對的問題之一。
第二,全球化團隊是更復雜的事情。這個話題也很長,基于目前這幾年的體會,團隊的專業性、操守和工作的系統性我們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是忠誠度、愛國熱情我們還是做得很好。
董事會也一樣,董事會里要講級別、資歷,都是現在面臨的新挑戰。如果你在那個國家有業務,是不是該請在那個國家在這個行業里有影響的人物作為董事會的一員,但這個人可能不是你的朋友,也不是你們過去信任的人。董事會自身怎么運作?這也是目前中國企業面臨的逐步適應的過程。
從文化來講,全球化的思維方式我們還是差一點。老外天然有國際化,有可以在世界到處走的勇氣,而中國人出去比較拘謹一點,覺得是外國。
對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我很有信心
最后我想講一下怎么創建世界一流企業。目前,中國有非常好的企業,有非常好的獨角獸企業、民營企業,也有很多很好的國有企業改革,在國際上起到很好的競爭力。
目前,國際上的一些企業也出了一些問題。
通用電器是我們心目中殿堂級的企業,我去學習過。我當時帶著很多人去學習,覺得這個企業不得了,永遠不會犯錯誤,不論從產品、戰略定位、國際化、技術研發都是愛迪生傳統,根本是遙不可及的企業。
但現在大家都知道,它幾乎要財務重組了,市值減了60%~70%以上,CEO換了三、四輪了。一般的企業就算了,但財富500強里有50個企業家是從通用電器出來的,是在通用電器里工作過的,而通用電器現在變成了這樣,很吃驚。
中國第四代企業家結合了中國人艱苦創業的精神,同時具備對西方企業制度的認識和崇高的理想,讓他們成為很有潛力的企業家。
中國企業一路在進步,目前來講,現在比較注重規模(營業規模、市場規模),卻比較少說回報率規模、回報率質量,比較少說原創性技術研發。其實,未來我們需要更多科學、理性的全面國際對標。不光是對盈利、回報率、規模的對標,還要對標過程,包括員工、創新、新產品所占銷售比例、周轉速度、國際化程度、市場份額穩定程度。對標以后,財務指標是一個,還有各類技術指標,每個指標都對標。
這是中國下一步真正面對國際競爭、國際化企業對標的過程,我很有信心。
寧高寧(左一)龍永圖(左二)張維迎(右一)葛文耀(右二)
中國的進步改變了我對中國很多企業的看法。中國企業未來進步的潛力和中國企業未來會達到的高度,今天來看,確實和十年前是不一樣的。
過去,我也覺得中國企業有很多問題,但現在就這么走過來了,我們這代人有幸參與其中。
慧樂居歡迎您關注中國家居產業,與我們一起共同討論產業話題。
投稿報料及媒體合作
E-mail:luning@ibuyche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