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廣州慧正云科技有限公司 www.hzeyun.com 粵ICP備1813696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201000
慧正資訊:匠心,始終是時代的稀缺品。
工藝不論光陰,品質不忘初心。中華文化之所以能一脈貫之、從未斷絕,正是匠心精神的傳承與發展起著關鍵作用。因此在中國第一個帝國——秦國誕生之初,古代工藝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為歷史上更大的工藝生產畫面填充了許多細節。這些畫面承載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榮耀和厚重記憶,同時也鐫刻在陜秦人民的骨血里流傳至今。
“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當人們一提說咸陽,無一不能忘卻他的歷史文化符號“秦始皇陵、兵馬俑”和令人魂牽夢縈的“阿房宮”,而這一符號的最終體現就是匠心。老陜秦人不管在造屋、造物還是處事方面,都講究專注、凝聚、真誠,而這種“匠心精神”,這正是中華文化屹立于世界歷史舞臺上一脈貫之、自成一派的品質保證。
物勒工名,豈可不誠
“物勒工名”本質上是一個嚴密的問責體系,每個名字的背后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呂氏春秋》記載,“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工有不當,必行其罪,以究其情。”
老一輩秦匠在制作東西時,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之上,用來考驗制作者的手藝和誠信。
事無巨細,萬物皆有法可依。對器物品質精益求精的追求,以法貫之,可見秦時匠心之嚴苛。而法無例外,形成了一套層層倒逼、嚴密有效的負責追責體系,問責甚至可以追至丞相,在責任之下沒有誰能夠置身于法外。秦軍之所以罕逢敵手,有賴于精良的武器裝備,“物勒工名”便是保障秦軍武器生產的基礎性制度。
效大于法,后世沿襲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兒女齊吼秦腔,一碗面條喜氣洋洋”。同樣深受秦匠精神影響的不僅僅是器物,還有民以食為天的“食”,成了當代最能體現秦匠精神的重要物質形式。
在中國咸陽,有一個夜市叫“匯通面”,不僅是全亞洲最大的露天面館,同時也是咸陽匠心面食的一張“金字名片”。陜西人愛吃面條是傳統習慣,因為秦人是吃手搟面長大的,秦人的血骨是吃面條長成的,因為面食補氣養血、有營養,秦味匠心也正是在這樣的骨血里傳承至今。
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七十多家面攤開始賣著同一種干拌臊子面,面是純手工搟制的細面,口感勁道。由于各家秘制調料和油潑辣子、香醋不同,所以每一家都有自己的口感和風味。一碗匯通面搭配一個肉夾饃、大蒜成了咸陽人最滋潤的夜宵。
匯通面,吃的是一個獨一味兒,也吃的是一份情懷。這獨一份的味道和情懷也正得益于對面料制作環節上品質的把控和堅守,為了區分各家面攤的味道和品質,每一家面攤均以攤主的名字命名,“老吳匯通面、娟子匯通面、陽陽匯通面......”,但每一位食客都會有自己喜好的口味,而指引他們快速找到目標的,除了方位就是一眼就能辨認出的印記——攤位名。
一句:“一個大碗,辣子多放,來瓣蒜!”,隨之樸實簡單的回應一個“坐”字,成了食客與美食匠人心照不宣的默契。面條的筋道,臊子的味足,嚼一口面,就一瓣蒜,香得撲鼻,辣得提神,一大碗不知不覺就美美的咥完,儼然成為了對這碗匠心美食的最好詮釋。
格物致新,道以成器
“以匠心之道,琢時光之影”,無論是匠心美食、漆技開物,每一項工藝的身后,都是一名名不同的工匠,經由自己過濾的作品,自然帶有自己的眼界、心境和對世間萬物的理解和思考。對于涂料、漆藝而言,我們之所以能作為世界上最“燦爛”的文明,不能忽略我們祖先對加工制造過程的創新與思考。格物而致知,勤勞又踏實,但從不放棄創新。
而在寶塔山漆的涂料制作過程中,從配料、分散、研磨、調漆、過濾、檢測、包裝,每一步都有據可查,有制可尋,每一批次的產品都有對應的生產環節保持的成文信息,并制作成統一的編碼標簽印刻在產品之上。“物勒工名”不僅是陜秦人在器物上留名,更是在心里印刻自己應負的責任。
深耕秦地六十二載的寶塔山漆,始終循跡著大秦脈絡,挖掘傳統工藝底蘊,與悠久的歷史對話,向老秦人的匠心致敬,以融合創造新生之勢,將獨屬于老秦人的匠心之道融入“黃韻銀律”城市色彩主旋律中,并秉承品牌一以貫之的工匠精神,呈現著獨屬于東方人的國貨之光和文化自信。
秦味悠悠,匠心造物。匠心漆韻的故事,在寶塔山漆匠人們的手中繼續訴說著,與古融今,千古傳承......
慧樂居歡迎您關注中國家居產業,與我們一起共同討論產業話題。
投稿報料及媒體合作
E-mail:luning@ibuyche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