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廣州慧正云科技有限公司 www.hzeyun.com 粵ICP備1813696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201000
慧正資訊:5月20日(周三),美國原油庫存連續兩周下降,特別是庫欣地區原油庫存驟降,歐美原油期貨漲至十周以來最高。
WTI 7月原油期貨收漲1.53美元或漲幅4.787%,報33.49美元/桶;布倫特7月原油期貨收漲1.10美元或漲幅3.17%,報35.75美元/桶。
進入2020年以來,受疫情全球化蔓延的影響,國際油價大幅度波動,各種“黑天鵝“事件層出不窮,WTI更是達到-37美元/桶,刷新了人們的認知。原油市場的金融屬性越來越明顯。極端負價格原油的出現,正是被大量和不穩定的金融投資所扭曲的結果,這也引發了人們對金融市場及金融投資者行為的擔憂。
原油是一個復雜的品種,不僅具備商品屬性、金融屬性,還兼備政治屬性。從商品屬性上講,原油是一種原材料,通過煉化和加工生產出成品油和各種化工品,與原油相關的產品幾乎遍布在生活各處,對現代經濟活動來說具有及其重要的影響,被譽為“現代工業的血液”和“大宗商品之王”。然而原油并不是同質商品,國際上原油的種類繁多,質量和特征各異,影響著煉油產量和經濟效益,因此不同品質的原油價格也不相同。在現行制度下,這些原油的價格通常是根據其品質和相對供求情況,在基準價或參考價的基礎上打折或溢價確定的。然而,這引發了一系列問題。這些價差是如何設定的?更重要的是,基準原油或參考原油的價格是如何確定的?
在金融屬性方面,原油金融產品和其他金融產品類似,對未來市場基本面的預期越來越成為原油定價的重要因素。然而與純金融產品不同,原油市場具有商品的屬性,而商品屬性又受產量、消費量、庫存情況等基本面因素的影響。大多數原油期貨都以實物交割(布倫特除外),而實物交割是追隨于現貨交易價格,現貨交易價格又反映了當前的供求狀況。因此原則上,通過套利的過程,期貨市場價格將最終收斂于現貨市場價格。
雖然,期貨價格最終會收斂于現貨價格,但收斂過程是怎么樣的?金融市場和現貨市場要經過什么樣的相互作用?因此,要全面了解原油市場,不僅要分析現貨市場和金融市場的相互作用、還要分析因果關系和過程,例如不同類型金融參與者的投資和貿易戰略;支持這些戰略的融資機制和杠桿程度;以及石油衍生品市場;最重要的是連接金融市場和現貨市場的機制。因此,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有必要重新刨析一下石油市場定價體系。在接下來的幾節時間里,將綜合系統的闡述國際原油市場定價體系。
國際石油市場定價體系的演變歷史
當前的石油價格體系,是在以往的石油價格體系基礎上演變過來的。石油價格體系的出現是為了應對全球政治和經濟結構的重大變化、權力平衡的變化以及從根本上改變石油市場和供應鏈結構的經濟和政治變革。在系統的闡述國際原油市場定價體系之前,本節將簡要分析一下國際石油市場定價體系的演變歷史。
石油“七姐妹“時期
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國際石油市場被七個跨國石油公司所主導,這七個跨國石油公司也被稱為“石油七姐妹“即新澤西標準石油(埃克森)、紐約標準石油(美孚)、加利福尼亞標準石油(雪佛龍)、德士古(后被雪佛龍吞并)、海灣石油(后被雪佛龍收購)、英國波斯石油公司(BP)、殼牌公司。此時資源國政府并沒有參與原油的生產或定價,只是作為許可證或石油特許權的賣方。作為回報,資源國政府通過使用費和所得稅獲得了大量收入。”石油七姐妹“都屬于縱向一體化的公司,他們通過在各個資源國擁有的公司來控制原油市場的供應速度。通過縱向和橫向的聯系使跨國石油公司能夠控制主要產油國的大部分石油出口,并防止大量原油積聚在賣方手中,從而將賣方競相向獨立買方出售,推動價格下跌。石油市場縱向和橫向一體化的產業結構意味著,石油交易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公司間交易的問題,沒有自由市場在這些公司的控制之外運作。這導致現貨市場不發達。石油公司子公司內部交易中使用的轉讓價格并不能反映市場狀況,而僅僅是跨國石油公司通過將利潤從高稅收地區轉移到低稅收地區來盡量減少其全球稅收負債。
到20世紀50年代末,獨立石油公司的到來挑戰“石油七姐妹”的主導地位,這些公司能夠投資上游業務,并在“七姐妹”控制范圍之外獲得原油。20世紀50年代中期,委內瑞拉向獨立石油公司提供了一些石油特許權,到1965年,非主要石油公司占委內瑞拉總產量的15%。與此同時,利比亞也發現獨立石油公司的重要性,政府在政策上選擇吸引多元化的石油公司。伊朗和沙特也開始效仿。在這段時間里,前蘇聯的原油產量從10萬桶/天增長到70萬桶/天,前蘇聯的原油開始進入市場。美國實施強制性進口配額,增加了對美國以外出口的競爭。在各種因素的疊加下,“石油七姐妹”主導市場的能力被不斷減弱。
OPEC管理定價時期
1960年,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委內瑞拉,成立了OPEC組織,在組織成立初期,OPEC成立的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對抗西方石油公司,維護石油收入。1965—1973年間,全球原油需求迅速增長,年均增長超過300萬桶/天,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原油需求,OPEC將產量從1400萬桶/天提高到3000萬桶/天,OPEC在全球原油市場的份額也從44%增加到了51%,產量的增加大大提高了OPEC在原油市場的話語權。在70年代初期,石油市場經歷了一場大的變革,OPEC國家停止了對西方石油公司的讓步,并要求參股,其中一些國家選擇了完全國有化。伊拉克于1972年選擇了國有化,科威特于1976年實現100%控股,隨后卡塔爾也開始效仿。參股及國有化使得OPEC成員國政府控制了大部分甚至全部的石油產量, 他們不得不出售給第三方買家,OPEC成員國作為原油的擁有者,政府需要給第三方買家定價。官方銷售價格(OSP)和政府銷售價格(GSP)的概念是在這一時間點上提出的,目前仍被一些石油出口國使用。OPEC國家獲得石油的控制權代表著制定油價的權力開始從跨國公司向OPEC國家轉移。
市場定價時期
參股和國有化深刻影響了石油市場的結構,跨國石油公司失去大量原油儲備,上下游縱向一體化程度明顯減弱。這種局勢,鼓勵了“石油七姐妹”以外的石油市場的發展。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OPEC開始增加非特許石油公司客戶的數量,獨立石油公司、日本和獨立煉油廠、國有石油公司、貿易公司和石油貿易商出現并開始參與到石油市場變革的進程中來,為石油市場實現市場化定價打下了市場基礎。
20世紀80年代中期,全球經濟衰退導致石油需求下降,非OPEC國家原油產量因技術進步和原油價格上漲而幅度增加,這對OPEC管理定價體系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并最終導致其消亡。非OPEC國家產量的大幅度提高意味著大量石油開始從OPEC以外的國家進入國際市場。同時供應的增加還意味著原油生產商的數量和多樣性增加,這些生產商根據市場情況制定價格,進而增強其市場競爭力。1973-1985年間隨著石油需求的持續下降,OPEC在全球的市場份額從51%下降到28%。在這些壓力下,OPEC內部分歧開始浮出水面。由于在OPEC定價的體系中,沙特的輕質原油被作為定價基準,其他產油國多以低于沙特輕質原油的折扣價格出售,這也意味著如果沙特捍衛價格,只會導致市場份額的損失,從而導致該價格體系不可能長期存在。到了1986年,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PEMEX于1986年首次采用與市場有關的定價制度,在大多數石油出口國得到廣泛接受,到1988年,這一制度已成為并仍然是國際貿易中原油定價的主要方法,從而揭開了石油市場歷史的新篇章。
慧樂居歡迎您關注中國家居產業,與我們一起共同討論產業話題。
投稿報料及媒體合作
E-mail:luning@ibuyche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