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廣州慧正云科技有限公司 www.hzeyun.com 粵ICP備1813696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201000
慧正資訊:央視新聞頻道《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廣東篇》特別直播節目,首次走進廣東博智林機器人實驗中心,通過現場直播的形式,反映廣東順德積極探索創新驅動、技術密集、生態優良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廣東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下稱“博智林”)的建筑機器人研發進展,一直備受社會關注。此次在順德的直播現場,就展示了博智林最新研發的3款建筑機器人:地磚鋪貼機器人、墻紙鋪貼機器人,及PC內墻板安裝機器人。
據悉,這三款機器人是博智林在研機器人項目的一部分。截至目前,博智林已遞交申請專利將近500項,聚焦在研的建筑機器人有30多種,其中已有9款進入工地現場測試。
“機器人”革命
宣布將在長沙投入500億元后,也許再沒有人懷疑楊國強要做機器人的決心了。不到一年時間,碧桂園在機器人領域不斷拋出大動作。
2018年6月,碧桂園深圳機器人產業園揭幕;7月,碧桂園成立廣東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9月,廣東博智林聲稱5年投入800億元建設順德機器人谷。
產業邏輯
順德800億元、長沙500億元,動輒數百億元的投資規模,碧桂園為何如此“執著”?
今年1月21日,碧桂園年會上,楊國強說,碧桂園現在要朝著一個高科技企業去做。“我也曾經在工地做過建筑工人,重復的高強度勞動應該得到改善。我們要迎接‘機器人建房子’的到來,只是時間的問題,絕對要做出來,這是我們未來強大競爭力的源泉。”
“碧桂園做機器人,有自身的內在邏輯。”黎曉林說。
碧桂園簡直是迫不及待地希望用機器人替代工地上的工人。這是楊國強執意要大規模投入機器人產業的原因之一。
工信部、發改委和財政部聯合印發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到,當前,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快速上漲,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轉變,構建以智能制造為根本特征的新型制造體系迫在眉睫,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將大幅增長。
用工荒在建筑工地上尤其突出。一家裝配式建筑企業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一個工地上幾乎全是45歲以上的工人,而且女工的比例接近一半。”
碧桂園瞄準的第一目標就是建筑機器人。在順德,碧桂園研發的機器人已開始搬磚、砌磚、粉刷、貼地磚。
除了這些粗活,建筑過程中的監測、流程管理也可以交給機器人承擔,工程質量檢測同樣讓機器人干,“效果比人工更好,效率更高,數據更準確。”
目前,碧桂園在全國擁有2000多個地產項目,“這些項目上需要大量各種類型的機器人”。此外,“我們的物業、酒店、安防和農業等各板塊都需要機器人,只要生產出來就可以直接‘臨床測試’,而且可以在使用過程中快速改進,這是其他機器人企業不具備的條件。”
投資未來?
碧桂園機器人研發推進速度之快超乎想象。
今年3月,楊國強亮出機器人業務時間表:“希望建筑機器人今年完成量產前的試運營,在2020年開始大量投入使用。”
4月18日,碧桂園集團副總裁兼博智林機器人公司副總裁朱劍敏透露,目前,有10多款建筑機器人已經完成樣機研發,陸續進入工地測試。
然而,被當作碧桂園未來三大主業之一的機器人產業能否在體量上真正獨當一面?
最早開始多元化的萬科,其2018年除開發主業外的其他業務收入總和為130.59億元。如果是其他行業,以10億元的體量計算,130億元足夠撐起十幾家上市公司。放在萬科,在其2018年營收中占比僅為4.4%。
與萬科類似,到目前為止,任何一個體量上千億元的開發商都沒有找到一個與地產主業并駕齊驅的新興板塊。
從市場規模來看,市場調研機構IDC預計,到2027年,智能機器人產業在中國的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6萬億元以上,宏觀經濟層面,中國5%~8%的GDP將由機器人拉動和促進。
但此規模仍遠遜于房地產。
不過,朱劍敏認為,中國建筑市場達到2萬億元規模,建筑機器人的總規模超過工業機器人,只要能夠研發出可以實用的機器人,建筑機器人的市場潛力巨大。
碧桂園做機器人到底能不能賺錢?
朱劍敏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坦言,碧桂園客觀看待機器人培育期過長的問題,將持續投入,研發出有經濟效益的建筑機器人。
碧桂園集團副總裁兼湖南區域總裁黎曉林的說法是,集團對我們沒有盈利指標要求。“我們投資的是未來。”
慧樂居歡迎您關注中國家居產業,與我們一起共同討論產業話題。
投稿報料及媒體合作
E-mail:luning@ibuyche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