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廣州慧正云科技有限公司 www.hzeyun.com 粵ICP備1813696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201000
農歷豬年第一周,官方媒體們紛紛高調發聲,力挺國內經濟,駁斥悲觀論調。
《經濟參考報》周四在頭版顯著位置刊發署名“王靜文”的評論文章稱,雖然中國經濟仍然面臨不少不確定因素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客觀現實,但總體上看,這些因素并不構成意外沖擊……新的積極因素正在出現,經濟基本面仍有潛力,且政策正在積極做出調整。
文章認為:
隨著上述這些效應逐漸釋放,經濟有望在三季度迎來反彈,全年仍將運行在合理區間之內。
無獨有偶,人民日報也在同一日刊文稱,要全面地辯證地看新一年的經濟形勢。文章稱:
預測和展望2019年經濟形勢的學術活動很多,大家的共識是,2019年中國經濟仍將保持持續健康發展態勢。2019年的中國經濟會遇到一些困難,但經濟向好的動力依然充足。
文章最后總結稱:
信心比黃金更重要,引導經濟參與者形成堅定的信心比黃金更重要。我們在這方面擁有比西方國家更大的優勢。
經濟參考報:中國經濟仍將運行在合理區間
對于過去一段時間的經濟增長放緩,《經濟參考報》認為,中國GDP增速符合經濟規律。
首先,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在逐年提高,而第三產業的勞動生產率通常低于第二產業。其次,始于2016年中的全球復蘇共振已接近尾聲,而貿易保護主義的威脅尚未全部顯現。
文章坦承,目前,中國經濟正處于三大攻堅戰和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以往常用的政策手段,如加大基建投資力度、放松房地產市場調控等,都受到非常大的掣肘。
隨后這篇評論文章筆鋒一轉,稱目前都有不少積極因素正在出現,中國經濟仍具備較強韌性:
首先,外部環境并未完全惡化。美國經濟已經顯現出越來越多的見頂回落跡象,美聯儲本輪加息已臨近尾聲,甚至有轉向降息的可能,美元和美債利率對新興經濟體的“雙收緊”效應消退,資金正重新從發達經濟體向新興經濟體回流。對中國而言,一方面,隨著美聯儲加息結束,人民幣逐漸企穩,貨幣寬松的空間正在打開;另一方面,新興經濟體的需求回暖,將有助于對沖對發達經濟體的出口回落。
其次,中國經濟基本面仍然穩健。經過40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經濟的規模、深度、韌性都已今非昔比。其一,我國擁有全球最具潛力的消費市場,人均GDP接近一萬美元,中等收入群體數量已經超過4億人,這是我們應對外部形勢變化的最大底氣;其二,我國擁有完善的產業體系,高新技術產業占比不斷提升,新舊動力逐漸接續;其三,我國擁有雄厚的人才基礎,工程師紅利正在替代勞動力紅利;其四,我國還有巨大的有效投資空間,新型基建、民生領域、環保領域等仍然具備諸多投資機遇。
最后,政策逆周期調節逐漸加碼。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顯加大了穩增長的政策權重,各項逆周期調節措施已相繼到位。比如,財政政策方面,中央已提前下達超過1.8萬億元的轉移支付資金額度和1.39萬億元地方債新增額度,較往年大幅提前,預計兩會上通過的赤字率目標和地方政府專項債額度都會上調。
文章稱,包括搶跑效應消退之后出口會回落到何種程度、房地產投資端和銷售端都有可能繼續放緩等經濟面臨的不確定因素已進入政策視野,并不構成意外沖擊。
總的來說,盡管外部環境復雜嚴峻,困難挑戰更多,下行壓力加大,但也要看到新的積極因素正在出現,經濟基本面仍有潛力,政策正在積極做出調整。隨著這些效應逐漸釋放,中國經濟有望在三季度迎來反彈,全年仍將運行在合理區間之內。
人民日報:中國經濟向好動力依然充足
署名為“人民日報社研究員宋光茂”的評論文章從四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文章認為,新經濟將萌生出牛犢般的成長活力。“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創新性產品、以5G為代表的創新性互聯網技術、以新媒體等為代表的新興服務產業構成了我國現階段新經濟的基本框架。可以預見,新產品、新技術在新的一年里會加速向產業化延展,釋放出日益強勁的帶動力。創新性產品和創新性技術是推動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再大的經濟體也能被它們撬動起來。”
文章稱,宏觀經濟政策將發揮出穩增長力度。首先,積極的財政政策將更為有效,穩健的貨幣政策將更大力度地助力實體經濟。其次,鼓勵投資的政策有望在新的一年里產生新效應。
文章還稱,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下跌也是一個利好,有利于廣大以石油化工產品為原料的企業降低生產成本、增強競爭力、提升效益。“歷史上,石油等能源價格的下跌往往伴隨著后續的經濟較快增長,而石油價格的大幅上漲往往會引發經濟困難,1973年石油價格飆漲引發的世界經濟危機就是例證。”
最后,“我國制造業的勞動力成本具有較大彈性。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外貿出口下降對經濟的負面影響。”
關于制造業勞動力成本這一點,人民日報文章稱,“我國有不同于西方國家工業化過程的特殊情況”:
一是很多進城農民工在農村還有宅基地和承包地,因此存在一定程度的農村進城勞動力回流,即農民工返鄉;二是很多農村勞動力的工資彈性較大,可以接受更低的工資,從而釋放出一些勞動力紅利。
所以,即使對外經濟遇到更嚴峻的情況,對加工貿易和加工制造業的沖擊也不會像一些學者分析的那么嚴重。
慧樂居歡迎您關注中國家居產業,與我們一起共同討論產業話題。
投稿報料及媒體合作
E-mail:luning@ibuyche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