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廣州慧正云科技有限公司 www.hzeyun.com 粵ICP備1813696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201000
最近兩年,資本市場的情緒經歷了過山車式的波動,去年股市上漲,流行的話語是新周期,令人心潮澎湃,大家無比樂觀;而最近股市跌了,加上貿易戰的沖擊,大家又無比悲觀。然而在我們看來,過分的樂觀和悲觀都不可取,應該客觀來看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發生的變化。我們覺得,如果只是盯著舊經濟,確實存在風險,但是如果放眼中國的新經濟,尤其是對研發的各種支持和資本市場的改變,其實充滿了希望!
舊經濟有風險,美股上漲靠創新。
漲價突然失靈了!過去兩年,漲價是A股市場的投資主線,無論是白酒的漲價,還是鋼鐵、煤炭等的漲價,都帶來了相關行業和公司的股價大漲。但是在今年,漲價的邏輯好像開始失靈了,市場對白酒的提價沒反應,最近鋼價、煤價連續大幅上漲,但是市場還是沒反應,究竟是哪里出了問題呢?
長期邏輯變化了!其實是在于市場的預期發生了變化。在去年,市場講的大故事是新一輪經濟周期啟動,理由是靠著三四五線城市化、制造業設備投資啟動,以及全球經濟復蘇,中國經濟出現了L型的向上拐點,那么未來工業品需求還會持續回升,鋼鐵煤炭的漲價可以一直持續,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地買買買。但是今年以來地產銷售下滑、制造業投資回落,而全球貿易沖突升溫,鋼鐵煤炭雖然短期價格反彈,但未來很可能還會再跌回來,沒有了長期邏輯,大家怎么敢放心去買呢?
美股上漲靠科技。為什么美國股市一直創新高?最近蘋果、微軟相繼發布了超預期的季度財報,蘋果公司2018年第二財季報告顯示營收增速16%,利潤增速25%,均超市場預期,其中亮點在于服務業務收入高增長。而微軟公司2018財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季度營收增長16%,利潤增長35%,主要歸功于其企業級云業務收入增長58%。美國股市的良好表現來自于亞馬遜、谷歌、蘋果、微軟等高科技龍頭企業的推動,而它們所在的網絡零售、云服務、網絡搜索、移動通訊等均屬于新興行業。
我們還是舊經濟。中國A股在2017年表現不錯,主要是靠金融地產,有色、鋼鐵、煤炭、建筑建材、石油石化等周期行業的盈利超預期,到了18年一季度,業績領跑的還是這些行業,但是業績增速都出現了明顯的回落。而這其實又是在重復過去的故事,每一次我們靠房地產和基建拉動經濟,周期行業業績就會超預期,但是一旦房地產和基建投資下滑了,周期行業就會回落。因此,如果還是舊的經濟發展模式,資本市場就很難走出大起大落的怪圈。
經濟向前發展,創新才有未來。
經濟向前發展。從美國來看,其首富的變遷史,其實就是經濟的進化史。在19世紀末期,美國首富是卡內基,著名的鋼鐵大王;到了20世紀2、30年代,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成為美國首富;之后在20世紀40年代換成了汽車大佬亨利.福特,到了5、60年代換成了羅伯特.伍德.強生,著名的制藥公司老板。70年代又換成了保羅.蓋蒂,石油危機使得石油大亨再次成為美國首富。80年代沃爾瑪的創始人山姆沃頓大叔成功登頂,隨后巴菲特在90年代取而代之。而21世紀的頭17年屬于微軟公司的比爾蓋茨,在最近剛剛被亞馬遜的杰夫.貝佐斯超越。可以發現,在美國經濟發展的早期,鋼鐵、石油、汽車等輪番成為美國首富,但是后期美國的首富主要來自醫藥和科技行業。
未來不可限量。馬斯克在創辦著名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時,在火箭學方面沒有任何背景,有的只是對未來的憧憬,他覺得未來發生一場全行星規模的災變不可避免,比如隕石撞地球,所以一定要探索太空,如果美國航空航天局沒有這個計劃,他就自己干。而現在特斯拉汽車幾乎無人不曉,而在今年年初埃隆.馬斯克還用他的超級火箭把特斯拉汽車送上了火星的軌道。而馬云說,阿里巴巴的使命是幫助全球的中小企業發展,讓世界沒有難做的生意,靠這這樣的理想,阿里巴巴成為世界最大的電商之一。
改變未來靠創新。但未來不是憑空出現的,是一個一個創新在改變著未來。蒸汽機的發明讓人類社會進入到了機器時代,電力、電話的發明讓人類社會進入電氣時代,而電子計算機、微電子技術等的發明讓人類進入自動化時代,而目前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科技的出現意味著人類社會進入智能時代,只要創新不停,未來就有希望。
創新一靠研發、二靠資本市場
美國創新一靠研發。而創新不是空想出來的,是靠研發投入出來的。亞馬遜成為美國最大的電商和云服務企業,靠的是一年226億美元的研發投入,排在美國17年所有企業第一位。谷歌成為全球最大的互聯網搜索企業,靠的是一年166億美元(2017年)的研發投入。微軟公司在電腦時代曾經是王者,后來到了手機時代一度走下神壇,但是得益于在云計算領域的投入,微軟公司這幾年打了漂亮的翻身仗,成為了云服務的領跑者,其17年的研發費用也高達123億美元,高居美國所有企業第四位。
二靠資本市場。如果只是靠增加研發費用,那么理論上前蘇聯應該是最牛的國家,因為計劃經濟可以最大程度地投入研發。但是最后的結果是蘇聯解體了,而美國依舊是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其實原因很簡單,單純靠研發投入,沒有市場檢驗,研發出來的東西不一定有人需要,所以蘇聯研發了一堆飛機大炮,但是老百姓的基本生活用品很多都靠進口。而美國是靠資本市場支持研發創新,比如亞馬遜、特斯拉都是通過股市培育的,資本市場給好企業高市值,支持它們創新,這樣好的創新企業就會越來越大。
中國政策鼓勵研發,資本市場支持創新。
中國研發大有可為。現在發生的中美貿易沖突,包括美國對中興通訊的禁止令,本質原因還是在于我們的技術水平不夠,被美國人卡住了脖子。這反過來也說明,未來中國必須增加創新和研發投入。2017年中國A股上市公司研發投入最大的的是中興通訊的129億元人民幣,而美國上市公司研發投入最大的是亞馬遜的226億美元,兩者的差距在10倍以上。從國家層面的比較來看,2017年中國研發占GDP的比重為2.12%,而美國大約在3%左右,這也意味著中國的研發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期待更多的華為、阿里。值得慶幸的是,從全球來看,中國的優秀企業在全球研發中已經占據了一席之地。在歐盟委員會發布的2017年全球研發排名中,我們看到中國的華為公司排在全球第六位,其一年的研發投入接近1000億人民幣,正是靠著持續的研發投入,華為成為全球第一大通訊設備制造商和第三大智能手機商。而阿里巴巴排名全球第58位,騰訊排名第85位。
政策肯定研發、支持研發。在過去兩年,我國對于研發的政策有著很大的變化。首先是在2016年,我們在GDP統計中正式將研發記入GDP,目前大約60%的研發支出是以資本形成的方式記入GDP。與此同時,從2015年開始,財政部發布了優惠政策,允許境內企業的研發支出按照50%的比例加計扣除,并在2017年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提高為按75%的比例加計扣除,這相當于直接針對研發費用大幅減征企業所得稅。而在這一政策推動下,過去兩年中國的研發增速出現了見底回升。
資本市場支持創新。與此同時,我們的資本市場制度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我們的股市主要是為國企融資服務的,而在今年3月份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證監會《關于開展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存托憑證試點的若干意見》,明確支持資本市場為創新企業融資服務。在香港市場,今年開始實行同股不同權、虧損企業上市等兩項創新制度,而小米即將成為同股不同權在香港上市的第一家公司,同時預計將采取CDR方式回歸A股。無論是香港市場還是A股市場的變革,都是為了更好地為中國的創新企業服務,這反過來也意味著中國的創新企業大有希望。
相信未來,不要迷戀過去。人類經濟是向前發展的,所以如果一直沉迷于過去的經驗,很有可能會犯大錯。在《原則》中,達里奧分享了一個故事,他在1980年左右認識了當時的世界首富邦克,邦克看到了債務危機和通脹風險,一直在購買白銀,從1.29美元一盎司開始買起,一直買到了50美元一盎司,但到了1980年以后,白銀開始暴跌,而邦克也破產了。無論黃金還是白銀等貴金屬,都代表的是過去的貨幣或者說財富創造方式,他們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如果沉迷于其中,連世界首富都未免傾家蕩產。
供給學派帶來巨變。而美國80年代發生的巨變,其實是里根帶來的供給學派的改革,一方面通過減稅,提高了美國企業的效率,另一方面美聯儲收緊了貨幣,不再隨意放水,降低了通脹,從此美國走向了靠創新發展的康莊大道。
供給側改革和放水一刀兩斷。而我們在過去10年,也曾經一度沉迷于貨幣超發之中,結果雖然帶來了短期經濟增長,但是與之相伴的債務積壓、資產泡沫則是更加長期的痛苦。而新一屆政府實施的供給側改革,不僅是減少過剩產能的供給,還要增加先進產能的供給,而更加重要的是和貨幣超發一刀兩斷,資管新規就是這個決心的標志,這其實和美國80年代的供給學派改革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也就意味著,在中國靠貨幣放水躺著賺錢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尤其是以房地產為代表的泡沫時代已經過去。
靠研發創新才有未來。未來的財富都是要靠奮斗出來的,必須靠研發創新。君不見恒大也開始向科技轉型,和中科院合作,稱未來十年投入1000億到科技領域,而在萬科上賺了大錢的寶能也號稱投入了500億進入新能源汽車市場。阿里巴巴最近成立了全球研究院,號稱未來3年要投入1000億研發,這其實是非常正確的選擇。
擁抱研發型企業。今年A股市場當中的醫藥生物、計算機等行業領漲,在于這些行業都是研發投入占比高的行業。17年A股上市公司研發占營收的平均比重為2.3%,而計算機行業的研發占營收比重約為10%,生物制品行業約為6.6%,通信設備約為4.9%,電子制造業約為4.8%,均遠高于上市公司均值。無論是創新藥行業龍頭恒瑞醫藥,還是顯示器龍頭京東方,都是大筆資金投入研發的典范。
如果政策鼓勵、企業愿意投入研發,而市場也能夠給好的研發賦予更高的價值,那其實也就意味著中國的資本市場未來充滿希望。
慧樂居歡迎您關注中國家居產業,與我們一起共同討論產業話題。
投稿報料及媒體合作
E-mail:luning@ibuyche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