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廣州慧正云科技有限公司 www.hzeyun.com 粵ICP備1813696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201000
人口遷移的基本邏輯:經濟-人口分布平衡。1)決定一個區域人口集聚的關鍵是該區域經濟規模及該城市與本國其他地區的人均收入差距,簡單地講,就是人隨產業走。我們在2016年借鑒提出經濟-人口分布平衡法則作為人口遷移和集聚的基本分析框架,并通過OECD和美日韓的相關數據驗證。在市場作用下,人口流動將使得區域經濟份額與人口份額比值逐漸趨近1。2)工業發展需要集聚,所以工業化帶動城市化,人口大規模從鄉村向城市集聚。服務業發展比工業更需要集聚,所以在城市化中后期,人口主要向一二線大城市、大都市圈和區域中心城市集聚。
人口遷移的國際規律:從低收入地區到高收入地區,從城市化到大都市圈化。1)全球人口遷移呈現兩大特點:一是在跨國層面,人口從中等、低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遷移。即從東亞、南亞、拉美、非洲、中東歐向北美、西歐、中東石油富國、澳大利亞等遷移。二是在城鄉層面,隨著全球城市化進入中后期,不同規模城市人口增長將從過去的齊增變為分化,人口從鄉村和中小城市向一二線大都市圈遷移,而中小城市人口增長停滯、甚至凈遷出。2)美國人口遷移呈現兩個特點:一是在地區層面,從向傳統工業主導的鐵銹8州集聚,到向能源、現代制造和現代服務業主導的西海岸、南海岸集聚。二是在城鄉層面,人口在城市化中后期明顯向大都會區集聚。3)在日本城市化進程中,人口隨著產業持續向大都市圈集聚,但在1973年左右從向東京圈、大阪圈、名古屋圈“三極”集聚轉為向東京圈“一極”集聚。
中國人口大遷移:從城市化到大都市圈化。1)跨省人口遷移:從改革開放前的向東北集聚,到改革開放后的孔雀東南飛,再到2010年以來部分回流中西部。2013年開始,東北三省人口先后陷入負增長。2)從分線城市看,人口流動整體放緩,但向一二線城市和大都市圈集聚更為明顯。在全域層面,一線、二線城市人口持續流入,三線城市流入流出基本平衡,四線城市持續流出。但與一般三四線城市明顯不同,發達城市群的三四線城市人口仍稍有流入。2016年,一線、二線、三線、四線城市經濟-人口比值分別為2.4、1.6、1.1、0.6。在市轄區層面,一二三四線城市市轄區人口增速均有所下滑,三四線城市市轄區總體仍保持人口流入,但集聚程度已比較微弱,特別是四線城市市轄區;并且,發達地區三四線市轄區與其他城市無明顯差別。3)在2017年19個地區數據缺失的情況下,估計2011-2017年全國至少有225個地區人口凈流出,較2001-2010年的192個明顯上升,人口凈流出地區的數量占比53.6%增至62.8%;而人口凈流入地區數量從166個降至113個,表明人口在更加向少數地區、向大城市大都市圈集聚。
未來2億新增城鎮人口去向何方?1)根據聯合國預測,到2030年中國城市化率將達約70%,對應城鎮人口為10.2億,比2017年增加約2億;到2047年城鎮人口達峰值時將增加約2.76億。2)簡單按當前趨勢推算,未來2億新增城鎮人口有約50%、即1億人來自鄉城遷移,其他則將是自然增長和行政區劃變動貢獻。3)19大城市群以1/4土地集聚74%人口,創造90%GDP,其中城鎮人口占比77%。到2030年2億新增城鎮人口的約80%將分布在19個城市群,約60%將分布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長江中游、成渝、中原、山東半島等七大城市群。中國未來有望形成長三角、京津冀、長江中游、山東半島、成渝等5個人口億級城市群,10個以上1000萬級城市,12個左右2000萬級大都市圈。
風險提示:官方非普查年份常住人口統計存在偏差。
慧樂居歡迎您關注中國家居產業,與我們一起共同討論產業話題。
投稿報料及媒體合作
E-mail:luning@ibuychem.com